產業中間/綜合報道
前排左起:工研院材化所司理蔡曜隆、工研院材化所技術總監時國誠、工研院服科中間副組長洪筠緯、工研院院長劉文雄、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王俊傑、工研院電光所組長許世玄、工研院南分院司理王雍行。後排左起:工研院副總暨行銷長林佳蓉、工研院材化所所長邱國展、工研院副總暨服科中間履行長鄭仁傑、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張禎元、工研院副總暨電光所張世杰所長、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。
工研院今(25)日揭曉素有「工研院奧斯卡獎」之稱的工研菁英獎,個中有2項「產業化進獻獎」及4項「精采研究獎」金獎手藝,橫跨高階材料、聰明製造、建築鋼材銲接、根本舉措措施監測、AI晶片與民生零售場域整合等多元領域。
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,本年2個榮獲金獎一定的「產業化進獻獎」包羅「貿易辦事智慧改革」與「前兆診斷手藝及運用」;4個「卓異研究獎」涵蓋「超低功耗邊緣辨識手藝」、「智慧管路洩漏聽診系統」、「H型鋼構雷射銲接手藝」及「乙烯聚合高值手藝」,首要可分為「AI多元運用」及「情況永續進獻」兩大特點。在AI多元運用方面,產業研發成果跨足半導體晶片、聰明製造、根本舉措措施及智慧零售範疇;在情況永續進獻上,則有協助半導體業、鋼鐵業及石化業產業高值轉型的具體功效,呼應全球產業加快數位轉型與供給鏈升級的成長趨向,顯現工研院以市場導向的研發,扣合本院「2035手藝策略與藍圖」的規劃偏向。
工研院鞭策「以聰明科技驅動貿易辦事改進:打造高效永續新零售辦事」,就像建立聰明零售流暢AI方案的中心工廠,在營運規劃、存貨經管與行銷引客方面,均導入AI晉升效力,如在營運上,AI可分析人流、房錢、協助選址及商品擺設規劃;存貨管理則哄騙AI展望商品效期;行銷上,透過AI圖文生成,精準觸及目的客群。另外,連系AI與5G,打造的「聰明管網洩漏聽診系統」,可突破傳統巡檢侷限,晉升地下漏水檢測準確率至98%以上,已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,每一年可節水逾1,094萬噸。
本年工研菁英在「AI多元利用」上的手藝包羅,在聰明製造的「預兆診斷手藝及應用辦事」,具備可即時監控、把握設備壽命與故障辨識三大特點,今朝與真空裝備大廠、國內感測器業者等合作,應用於半導體、金屬加工等六大產業,出貨跨越1,500套,服務逾200家企業,包括協助真空裝備大廠防止晶圓報廢、營收提拔逾20%,亦已授權國內感測器業者開發整合方案,打入半導體與光電供應鏈。過去四年已協助國內全家、美廉社等業者。